(海上)忽然起了狂风,波浪不断地打进船来,舱里积满了水。耶稣却在船尾靠着枕头睡着了。门徒把他叫醒,对他说:“老师,我们要死了,你不管吗?”耶稣起来,斥责了风,又对海说:“不要作声!安静吧!”风就停止,大大地平静了。然后对他们说:“为什么这样胆怯呢?你们怎么没有信心呢?”门徒非常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都听从他?”(可4:37-41,新译本)

耶稣平静风和海的事件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其中关于“信心”的学习更是查经班、讲台、主日学、属灵书籍等常常出现的重要教导。
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最主要的代表画家林布兰(Rembrandt H. van Rijn)就于1633年,根据马可这段经文,创作了一幅题为“加利利海上的风暴”(Christ in the Storm of the Sea of Galilee)的有名画作,作为画家自己对这段经文的诠释和理解。

林布兰 加利利海上的风暴 Rembrandt, Christ in the Storm of the Sea of Galilee, 1633

在画中,林布兰以他擅长的光—暗布局,将画作对角分割成两半,左边光亮处可见5名门徒正苦苦与风浪搏斗,企图控制住船帆已被风暴撕裂的渔船;右边的暗影里则有另外余下的门徒或无助或惊惶地向才醒过来的耶稣求助,其中一名甚至已经被晃得作呕了*。整幅画作生动地将马可的记载——尤其是门徒们在那当下的各种情绪——呈现在观赏者面前,很能把人带进当时的场景里。

事实上,除了马可福音之外,这起事件在另外两卷符类福音书(Synoptic Gospels)中也有记载,只不过马可的记载最为有趣,有着更多的细节描述。看看这3段平行经文——

马可4:35-41马太8:23-27路加8:22-25
当天黄昏,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海那边去吧。” 门徒离开群众,耶稣已经在船上,他们就载他过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去。 忽然起了狂风,波浪不断地打进船来,舱里积满了水。 耶稣却在船尾靠着枕头睡着了。门徒把他叫醒,对他说:“老师,我们要死了,你不管吗?”  耶稣起来,斥责了风,又对海说:“不要作声!安静吧!”风就停止,大大地平静了。  然后对他们说:“为什么这样胆怯呢?你们怎么没有信心呢?”  门徒非常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都听从他?”耶稣上了船,门徒跟着他。 忽然海上起了狂风,甚至船都被波涛掩盖,但耶稣却睡着了。  他们走来把他叫醒,说:“主啊!救命啊!我们没命了!  耶稣却对他们说:“小信的人哪!为什么害怕呢?”他就起来斥责风和海,风浪就完全平静了。  众人都惊奇,说:“这是什么人,连风和海也听从他?”有一天,耶稣和门徒上了船,他对他们说:“我们渡到海那边去吧。”他们就开了船。  船行的时候,他睡着了。海上忽然起了狂风,他们全身湿透,非常危险。 门徒来叫醒耶稣,说:“主啊!主啊!我们没命了!”他醒过来,斥责风浪,风浪就止息、平静了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的信心在哪里?”他们又惧怕、又希奇,彼此说:“这到底是谁?他吩咐风浪,连风浪也听从他。”

这里,就有几处值得留意的不同点。首先,在马可的记载里,我们看到当海上忽然风浪大作,众人都慌乱恐惧的时候,耶稣不仅只是像马太和路加所说的“睡着了”,更是“靠着枕头睡着了”,正是睡得香甜安稳,与四下里紧张的处境分外格格不入,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而事后回看,这似乎已暗示着之后会发生的神迹,只不过在那紧急的当下,门徒们根本无法把握这个可能性。

其次,就是门徒对睡梦正酣的耶稣的反应。马太和路加的着眼点,是门徒们面对灭顶厄运时的惧怕和紧张,所以他们呼喊:“主啊!我们没命了”但是马可除了描述门徒们的害怕之外,还加上了隐约的埋怨:“我们要死了,你不管吗”老实说,如果换是我们身处那当下,也许也是这样的情绪,可能更为激烈也说不定——都已经什么状况了,身为老师的还睡得这么香?他难道真的对他的跟随者一点都不管不顾么?但问题是:他们到底想要他们的老师做些什么?想要他跟他们一起设法稳住渔船?想要他为当时的处境祷告,求神救助?抑或想要他行神迹平静风浪?若是后者的话,那为什么当风浪真的平静后,他们却不见欢喜只有惧怕呢?
他们到底以为他们的老师可以做些什么?这恰恰就是耶稣后来质疑他们的信心的原因。

第三个不同点,在于耶稣对风和海的斥责。三卷福音书都提到耶稣就起身/醒来,然后斥责风和海;但是,马可还记载了耶稣这么对海说:“不要作声!安静吧”在希腊原文中,这两个字都是使用祈使(命令)语气(imperative mood),也就是说,耶稣乃是命令风和海安静下来,而风和海竟然就乖乖听从了!另外,如果当时门徒们不是那么紧张惊慌的话,他们应该会记得在迦百农时,耶稣也曾经在会堂里斥责一个污灵,把它从一个可怜人身上赶出来;他当时就是以同样的命令语气,用了同样一个希腊字, “住口……”(φιμόω (fimoō))(可1:25a)

这三处更为仔细的描述,就为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作了更好的铺垫:(1)耶稣质问门徒们的信心,以及(2)门徒们的疑问:“这到底是谁/这是什么人?”
当耶稣问门徒:“你们怎么没有信心?/你们的信心在哪里?”当耶稣称门徒为“小信”时,他指的到底是什么“信心”?相信他能够行神迹的信心?相信他的祷告能够转危为安的信心?相信……?都是,但也不尽然。因为这一些的“信心”,其实都必须建立在另一个更为基本的信心之上——对耶稣身份的相信。
在这起事件以前,门徒们已经跟随耶稣有一段时日了,也再三地从耶稣的所言(教导讲论)所行(神迹奇事)见证了神国度的开启。比起只听到比喻的众人,他们有耶稣自己为他们讲解比喻,本来应该多多少少对耶稣原来就是神的能力与救赎的临在有一定的认知和认识,但是在这风暴中,他们很显然的还没有把握到这个真相,因此耶稣的沉沉入睡让他们心焦如焚,甚至对他的看似无动于衷颇有微言;也因此,他们很可能错过了耶稣是如何带着权柄地命令风浪静止,而当风暴在耶稣的命令下平静下来时,他们表现的,不是松一口气,不是得救的欢喜,反而是“非常惧怕”,并且满怀疑惑地彼此对问:“这到底是谁?”……

马可这段着墨更多的记载,让整起平静风和海事件更为立体和生动,也帮助我们得窥风暴所揭示的两个真相。第一个就是门徒问题的答案:“这到底是谁?”
在犹太人的认知中,以色列的神耶和华是时间与空间的创造主,因此理所当然的是掌管历史与大自然的神。他们许多伟大的先知们尽管能行许多的神迹奇事,但是,一旦来到大自然的掌控与驾驭,一定是凭借着耶和华神的权柄和命令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即便伟大如摩西)像耶稣那样直接向大自然发号施令而大自然也欣然领命的。尤有甚者,耶稣不仅是命令大自然,他命令的乃是桀骜不驯的狂风和暴雨!一如创世之初,神叫混沌的空虚和无序的渊面成为井然有序、能以维系生命的乐园。“这到底是谁?”的答案呼之欲出,只是,没有任何一个虔诚的犹太人能够想象这样的可能性。

而这也与第二个真相息息相关。那就是:信心的本质?
风平浪静之后,耶稣向门徒的提问其实也是给予他们的一个挑战,让他们能够重新省视他们的所谓“相信”。耶稣能够医病赶鬼,能够带着权柄教导,这些他们都亲眼看见亲耳听见,自然能够相信。但是,他们相信的,到底是那些事件那些教导本身,还是致使这些事件这些教导成为可能的耶稣?即便他们相信的是耶稣,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按着耶稣所说的来认识他?加利利海上,风浪骤起,他们一众人等(其中几个还是经验老到的渔夫)却惊惶失措,在在显示了他们对耶稣认识的不足,也因此暴露了他们信心的缺失。

耶稣平静风和海的事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也许在我们定意“学像耶稣”时,这段经文能够重新教导我们好好按着神的话语来认定耶稣是谁,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去相信他,然后,我们的效法他才不会沦为表象,才不至于经不起风和海的打击。

(*林布兰的画中,除了神色自若的耶稣之外,另外有12+1位门徒;第13位是身穿浅蓝色服饰,紧握桅缆,面向画作观赏者的年轻人;一般学者都认同这乃是画家本人。把自己画进画作里是当时代画家们很普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