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出去的时候,有人带着一个被鬼附着的哑巴来见耶稣。耶稣把鬼赶走之后,哑巴就说话了。众人都很惊奇,说:“这样的事,在以色列从来没有见过。”但法利赛人说:“他不过是靠鬼王赶鬼罢了。”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各会堂里教导人,宣扬天国的福音,医治各种疾病、各种病症。 他看见群众,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无依,像没有牧人的羊一样。 他就对门徒说:“庄稼多,工人少; 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派工人去收割他的庄稼。”(新译本,太9:32-38)
那时,耶稣开始责备那些他曾在那里行过许多神迹的城,因为它们不肯悔改:“哥拉逊啊,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在你们那里行过的神迹,如果行在推罗和西顿,它们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但我告诉你们,在审判的日子,推罗和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轻呢。迦百农啊!你会被高举到天上吗?你必降到阴间。在你那里行过的神迹,如果行在所多玛,那城还会存留到今天。但我告诉你们,在审判的日子,所多玛那地方所受的,比你还轻呢。”(新译本,太11:20-24)
最近灵修时,刚好遇上这2段经文,都是马太福音里相当熟悉的记载。
第9章的这一段,是耶稣连串神迹后的又一起;在众人惊奇的同时,这次还招来了法利赛人嫉妒的谤渎:“他不过是靠鬼王赶鬼罢了!”当时一读到这里,马上想到的,就是接下来在第12章里,耶稣就这样的认知和看法所作的关于亵渎圣灵的回应(见太12:22-32);只不过,当时读将下去,却发现耶稣已经走开了,已经离开这个场景,已经继续去“走遍各乡各城”,在那些地方教导人、传福音、医病赶鬼了。
在耶稣这样的走动中,马太提到了一件事:“(耶稣)看见群众,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无依……”而这常常是我们忽略了的。
耶稣的怜悯之心自然是无法忽略的,只不过,我们总是很自然地把他这怜悯的心肠与他的“庄稼多,工人少”放在一起,成为召唤人以福音以宣教为事业的一个动机。我们忽略的,是——到底是如何深沉强烈的怜悯,让他即便面对再恶劣的谤言再恶毒的诋毁,也始终不受影响始终没有妥协?

在读着太11章时,一开始也是把重点放在耶稣的责备上,尤其是其中一再重复的“在审判的日子”,更凸显了这一小段里头,悔改或灭亡的主题。只不过,在反复阅读思想时,却发现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在面对这一段时,并不常问的:“耶稣发出这样的责备时,他的心情到底如何?”
他的心情?谁能说得清楚呢?圣经没有明说,我们应该也不必多做猜测,不是么?而且,既然说是“责备”,那当然是生气的吧?……
确实如此。只不过,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一段的上下文,仔细聆听马太的用语,并且回想福音书的整体记载的话,我们也许就会看到耶稣对那冷漠无感的世代的“无奈”,也会看到他愿意人从他得安息的祈望;同时也要想起耶稣在另一处也发出过类似的“责备”,那就是他为耶路撒冷所要面对的厄运发出的叹息(太23:37-39;cf. 路13:34-35)。更何况,他在迦百农时,还遇见过那个信心让他极为“惊奇”的百夫长呐!(太8:5-13)
综观下来,耶稣在责备哥拉逊、伯赛大和迦百农的刚硬的同时,他的心其实也是深深地惋惜、切切地怜悯的吧?
耶稣的怜悯之心,有时候似乎是老生常谈,以致于我们在面对福音书的多处记载时,习惯性的就顺手翻过去了。然而,我们如果可以稍稍停下来,让我们可以稍稍沉淀这些我们以为熟悉的事件我们以为没什么新意的记载的话,我们也许就能多少体会他那深沉的强烈的怜悯心怀,然后,在面对不惬意不顺心的处境时,能够学习坚持心存怜悯地去关怀去服事;在面对刚硬和冷漠时,能够学习因怜悯而惋惜,而不是咬牙切齿地认为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
要学像耶稣,我们真的需要更多时间坐在他脚前,细细聆听他的说话,认真看看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