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华啊!祢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要到永远吗?/祢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诗13:1新译本)

过去两周成人班的基督教教育课程谈到了祷告这件事。其中,用作参照课本的《合神心意的门徒》(Discipleship Essentials) 的作者就带出了祷告的4个基本部分,即赞美(Adoration)、认罪(Confession)、感恩(Thanksgiving)以及祈求/代求(Supplication)(注:手上没有中文版本,4个部分的翻译或与中译本有差别。)。这些都是祷告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很必要的内容。只是,在这些成分之外,祷告或许也应该包括了哀歌(Lamentations) 这个部分。
事实上,诗篇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属于哀歌。

哀歌是什么?从某个角度而言,哀歌是一种的祈求;但是,哀歌所祈求的内容却远远超过我们一般所认识所发出的祈求。我们的祈求——无论是个人私下里的祷求或是群体聚会上的代祷——常常是很“政治正确”地为国家、为教会、为事工、为个人祷告;我们谨慎选择我们的用语,小心过滤我们的情感,免得不恰当的或太激烈的或太个人的表达,会让他人感到不舒服,或者叫别人觉得尴尬;当然,我们更不愿意我们的祷告成为他人的绊脚石,或者让人误会我们的基督徒生命不成熟不长进,更别说我们也不想神认为我们是一个小信的人。
只不过,当我们翻开诗篇时,却发现诗人向神发出的祈求,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

单单以大卫的几首哀歌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到诗人向神祈求的阔度和深度——

在他身陷岌岌可危的艰难处境时,他就“大声向耶和华呼求,/高声向耶和华恳求。”并且“在耶和华面前倾吐(他)的苦情,/在祂面前陈述(他)的患难。”这是诗142篇的开场。根据这篇诗篇的小题“大卫的训诲诗,是在山洞时作的,是一篇祷告”,这首诗很可能是当他面临扫罗的追赶,藏匿在隐·基底(Engedi)的山洞时所写的(见撒上24章)。他没有因为担心向神恳切哀求会显得胆怯或缺乏信心而闭口不言,他甚至连连用了“呼求”和“恳求”这样情词迫切的语言,并形容自己的处境是一种“苦情”,是一种“患难”。

Couple Reaching Up©Evelyn Williams, 1981(图源:互联网)

在诗13篇中,大卫更是向神发出了一连三叠的“埋怨”:

          耶和华啊!祢忘记我要到几时呢?
要到永远吗?
祢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
我心里筹算,内心终日愁苦,要到几时呢?
我的仇敌胜过我,要到几时呢?

他难道不知道,神是拯救的神?他当然知道。他难道不相信,神是公义的神?他自然是相信的。事实上,正因为他切切体会神是拯救的神,深深相信神是公义的神,因此,他才能如此放胆地向神投诉和埋怨。

而如果我们略有印象的话,大概会记得大卫是如何在诗58篇中“咒诅”他的敌人:他求神“敲掉他们口中的牙齿……打断少壮狮子(他的敌人)的颚骨”,并且“愿他们像蜗牛般蠕行消融,/如同妇人流产未见天日的胎儿”!又或者,他在诗109篇中对他的敌人所表达的一系列的“愿”:

          ……愿他被判为有罪
愿他的祷告成为罪。
愿他的年日短少,
愿别人取代他的职分。
愿他的儿女成为孤儿,
愿他的妻子成为寡妇。
……
愿无人对他施仁慈,
愿无人恩待他的孤儿。
……
(诗109:7-15)

这样的祈求,是我们能够想象的吗?

诗篇中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哀歌,提醒了我们几件事。
首先,诗人提醒我们,祷告应该是诚实的。在祷告中,我们乃是与神交谈——是自己与祂独处时的谈话,也是众弟兄姐妹们在一起时同心的跟祂说话。神是创造我们的神,祂全然洞察且鉴察我们最内里最隐秘的思想,祂认识我们远远超过我们认识我们自己。我们难道真的以为祂看不见我们的心口不一?

也因为神完全看见我们,诗人让我们看到的另一件事,就是:我们可以就着我们祷告当下的所是和所在去到神面前。我们也许正面对极大的焦虑,我们或许正处于强烈的愤怒或深沉的沮丧中,我们可能心里生出苦毒和埋怨;又或者我们正陷入属灵的低谷,灵里干旱无力……无论在祷告的当下,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所处的又是怎样的一个景况,诗人说,我们都可以就带着这一切去到神面前,无需任何美化或粉饰。祂早已经知道,也完全明白和体恤。

神明白也体恤,因为实际上,在我们学会坦然地去到祂面前以先,祂已经先来到我们中间,已经聆听了我们没有发出的祷求,并且没有因为我们种种的软弱、不恰当、不合适而掩面不看我们,因为,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刻,已经为我们承受了神掩面不看断然离弃的巨大痛苦和可怕罪果。

神藉着诗人所作的哀歌,轻声安慰我们:不ok是ok的。并殷殷召唤我们:就着我们的本相,去到祂面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