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就立时起来回耶路撒冷去。在那里遇见十一个使徒和跟他们聚在一起的人,说:‘主果然复活了,已经向西门显现了。’”(路24:33-34,新译本)
这位被接升天离开你们的耶稣,你们看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也要怎样回来。’”(徒1:11b,新译本)
“那时,你们要看见人子,带着能力,满有荣耀,驾着云降临。”(路21:27,新译本)
主耶稣在被钉十字架后,按着他自己说的,也按着旧约圣经所记载的,在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了。这件事,四卷福音书都有载录,从四个角度描述了这起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件。
马太提到了复活清晨的地震,并且有主的使者“样子好像闪电,衣服洁白如雪”(太28:2-3);马可的短记载(即截至16:8止的版本)颇有几分悬疑性:妇女们抵达坟墓时,巨石紧封的墓门已经大开,坟墓里头空空如也,只有一名白袍青年给她们传信说“他(拿撒勒人耶稣)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可16:6);约翰则记录了彼得和自己在听说有人把耶稣从坟墓里搬走后,先后跑到了坟墓那里,并进入其中,看到了裹头巾及细麻布的有趣情景(约20:1-8);路加在记载了妇女们怎样在空坟墓遇见两个“穿着闪烁耀眼的衣服”的人后前去告知使徒们这件事后,也提到了复活日当天,两个打算前往以马忤斯的门徒在路上与复活的耶稣相遇的情形(路24:1-35)。不同的角度,诉说的,却是同样一个重要的事实:耶稣已经,的确,实实在在地复活了!
路加的记载架构(路加—使徒),比起其他三卷福音书,则为他提供了更广的叙事空间。因此,在路加福音的结尾以及使徒行传的开场重复了耶稣升天的记载(路24:50-53,徒1:3-8)后,紧接着就描述了定睛望着耶稣升天的门徒们与两位神的使者相遇的景象,而这次相遇的重点,乃在于告诉门徒们:当时被接升天的耶稣,将来“也要怎样回来”(徒1:11b),为耶稣的再来,留下了确定的记录。
这个主日是将临节的第四个主日(4th Sunday of Advent),也是将临节期的最后一个主日,之后就要迎来圣诞节(今年恰好也同时是圣诞主日),一个基督徒们在四周前就已经开始预备心迎接的日子。传统上,教会就是借着这四周的时间,默想并等候耶稣的降临。一般上,重点总是放在他的第一次降临(the First Advent)——那个降生在马槽里的小婴孩。然而,将临节其实也借着这四周的默想与等候,让教会预备并期待耶稣的第二次降临(the Second Advent)。
马太和路加清楚让我们看到耶稣的第一次降临,也藉着耶稣自己关于末后日子的教导,让我们晓得他再来的事实。这两部分的经文所呈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降临。
第一次的降临,耶稣是个软弱无助、嗷嗷待哺的小小婴孩,降生于暂时借用的卑微马槽;而他虽然是大卫的后裔,但也只成长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木匠之家。至于他的第二次降临,就完全不同了。根据马太和路加,还有马可,耶稣乃是要带着能力,满有荣耀地驾着云再次临到!当然,启示录就更清楚地将他的得胜与审判展示出来。
身处于这两个将临日之间,面对着罪恶在世界上的种种毁坏,以至整个创造界几乎就快看不见神自己的荣美的当下,教会自然是殷切地盼望着主耶稣再来的那一天。在那一天,一切的罪恶都要被全然击溃,一切的苦痛与眼泪将就此不再,一切的一切都要被神的荣光与荣耀所充斥,一切的一切都要见证并歌颂神的能力。那是何等的盼望。
但是,在这个将临节里,怀揣着这样的盼望的同时,教会也必须记得耶稣第一次的降临。他降临在平凡人当中,服事的对象也多是那些被社会排拒在外的罪人和边缘人。他自己并没有受过什么特别的拉比训练;四处周游服事时,也常常居无定所,甚至连枕头之处也没有。在他身上,根本看不出任何的能力,更不要说荣耀了。然而,他的能力与荣耀却偏偏就是要通过这样卑微的形式来成就。人类历史中,没有多少卑下的极刑堪与十字架相比拟。
因此,神的教会自然也必须如此,在最平凡最有需要的人群中服事。求的,不是自己的荣耀不是教会的名声不是世界的赞誉;求的,是这些人们能认识这位为了爱他们而选择来到我们中间的神。
就在这两个将临日之间,但愿神的教会都欢喜地如此等候着。